人民日報:蕪湖“無擇校”的4年間 |
|
作者:管理員 發布日期:2010-04-03 |
閱讀提示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大中城市的“擇校”風愈演愈烈。“擇校”現象的產生,究其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所致,其最大的弊端在于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公平原則。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溫家寶總理曾如此表示。 “擇校”,是無藥可治的頑癥嗎? 近年來,一些地方正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解決之道。安徽蕪湖自2006年起,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部實現片區就近入學。 4年過去了,重新審視當年那個“一刀切”的措施,家長怎么看,老師怎么看,學生的成績是否受到了影響? 請看記者探訪后發回的報道。 2006年,江濱之城蕪湖,拉開了均衡教育改革發展的大幕。 4年后,參與其中的人回憶起這幾年改革的足跡,都由衷地感嘆:道路雖然艱難,但是值得! “條子生”數量曾達招生人數的18% 從剎“擇校風”開刀 2006年4月19日,在蕪湖市檢察院工作的曹東榮看到當天《大江晚報》的一則消息,一下子懵了:“從今年開始,蕪湖市薈萃、博文、萃文三所改制初中,將全部取消招生!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部采用片區就近入學的形式。三所學校的優秀教師資源,由所屬高中吸收。” 從那天開始,蕪湖市均衡教育改革開始大刀闊斧地推開,一刀切掉三所改制初中,被蕪湖市教育界人士稱為“重癥下猛藥”。 “三所依托重點高中資源辦起的改制初中,在一段時期對蕪湖市教育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弊端日益顯現,公私不明的性質和高收費給社會留下了假民辦、損害基礎教育公平的形象。”蕪湖市教育局長陳旭東說。 這一年,曹東榮的兒子曹匯小學升初中,曹東榮已經開始謀劃讓兒子進入薈萃中學。突如其來的變化,打亂了他的計劃。 根據政策,曹匯必須進入蕪湖八中讀書。當地人都知道:“八中八中,就是不中!” 同很多家長一樣,在想盡辦法仍無濟于事之后,曹東榮氣沖沖地打電話質問相關部門:“給孩子上個好學校有什么錯?你們憑什么干涉!” 然而,正是“擇校”這件事,每年讓蕪湖市各級部門大傷腦筋。 “每年從某一段時間開始,這座城市的人,便都陷入一種無盡的焦慮之中!”回憶起推行均衡教育前的情景時,陳旭東引用了當時分管副市長詹云超的一句話。陳旭東說:“每年從年初到暑假,我們都要"防汛",不過不是防水,而是防人。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各個階段都有家長來遞條子!” 蕪湖市政協一份報告顯示:有些地段內學生與擇校生比例甚至達到了1∶5左右!“條子生”達到了當年招生人數的18%。 曹東榮最終是以一種賭氣的心態,將孩子送進八中的。 “那段時間,仔細翻看相關政策,的確很難再走小門路。”學法律出身的曹東榮說,“最后兩口子一合計,就把孩子送進八中,大不了我們專門抽出時間來給孩子輔導功課。” 為打響推行均衡教育的第一槍,蕪湖市多舉措狠剎擇校風。在招生管理中,蕪湖市建立了考生電子檔案,推行了中考報名、中招錄取、高中階段學籍、高中會考和高考報名的“五號統一”,有效防止在學籍等方面作假。在運行機制上,蕪湖市實施的是“陽光工程”:向全市考生免費發放《報考指南》,并對所有影響考生錄取結果的因素,如政策性加分等,相關材料進行公示。 在此前提下,蕪湖市重點高中的招生指標,將按比例分到各初中,嚴格按照分數和填報志愿錄取并公示。“這樣的話,你在好的中學可能600分都上不了重點,但是在另一所學校580分也許就能考上重點。打破了一些初中的生源壟斷。”蕪湖市教育局副局長何蔚說。 改革后首批高考生錄取率高于全省14個百分點 瀕臨衰敗的學校“活了” “取消"擇校",很多人質疑是削掉高峰來填平谷底!”陳旭東說。就近入學的孩子,會不會影響到將來的升學?如此消化生源,會不會降低整體教學質量?這是改革初期很多人心中的一個問號。 當長期處于谷底的學校正在為生源問題得到解決而慶幸時,更大的壓力接踵而至。壓力首先來自學生家長。 2006年,130名就近入學的新生讓八中的老師們著實興奮了一把。但入學并不代表認可。蕪湖八中校長吳冬梅至今仍然記得2006年9月份召開的第一次新生家長會。“那天,家長們鋪天蓋地的質疑,讓我們覺得臉上像被扇了幾個耳光!”吳冬梅說:“記得當時反應最激烈的便是曹東榮和《大江晚報》副主編朱金海等幾位家長。”“壓力還來自政策,蕪湖市規定,重點高中設置達標分數,如果我們指標內的達標人數不夠,就不得不把指標分給別的學校!”吳冬梅介紹。 借助蕪湖市教育均衡發展的大勢,八中得到市財政和鏡湖區的大力支持,大大改善了軟硬件。僅僅2006年到2009年的3年間,組織教師集中業務學習35次,安排教師參加省、市級培訓200多人次,每年投入教師教研經費近10萬元。 2009年,八中被重點高中錄取了47人,破了紀錄。 “我現在以自己是八中的學生而自豪!”在蕪湖八中念初二的劉暢告訴記者:“最初來到學校的時候,看見破破爛爛的學校操場,不僅父母擔心,自己也不高興,但是現在每天都能感受到學校的變化,漂亮的操場、寬敞的實驗室建好了,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們的特長都得到了發揮,我現在是班長,還是校廣播臺播音員,我的目標是將來能夠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 2009年7月,蕪湖論壇上一個帖子引來無數跟帖:今年的中考是全面體現均衡教育戰略優勢的中考。如果不是市里實行均衡教育,挽救一些瀕臨衰敗的普通中學,還不知道蕪湖教育界的將來是什么樣子…… 帖子的作者就是朱金海。這一年,曹東榮和朱金海的孩子都考上了重點中學。 2006年,由于一些學校達不到入學分數線,蕪湖市一中、安師大附中等重點中學的入學指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浪費,“拿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所有人的心都懸空了!”何蔚說:“但是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指標都是滿員,而且達標分數線都沒有掉下來,大家的心才放平!”填平谷底,并不代表削平高峰。 在蕪湖市十九中當了20多年數學老師的李建中,對于均衡教育,有著很深的感受:“十九中地處老城區,在擇校熱的情況下,每年生源都是大問題。均衡教育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讓老師們干勁十足。沒有什么比看著一個個苗子成才更讓老師們高興了!這幾年教師的培訓交流大大加強,骨干教師培訓、專題培訓、省遠程網絡培訓……教師的能力不斷提高。” 李建中告訴記者,均衡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學生,不僅減輕了“硬擠”示范高中的壓力,而且不再占用周末時間補課! 2009年,均衡教育改革后的第一批高中生參加高考,錄取率達到72.11%,高于全省平均14個百分點,高于2008年20多個百分點。“填平谷底,是為了多樹高峰!”陳旭東認為。 推動均衡教育還有許多新問題 改革仍然“在路上” 事實上,剎住“擇校風”,只是蕪湖市教育均衡改革的第一步。 從出臺《關于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開始,蕪湖市就在全市開展薄弱校園改造工程,3年來,蕪湖市各級政府在軟硬件方面進行了巨大的投入,僅2006年一年,蕪湖市共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級培訓達500余人次,省級培訓2000多人次,市、縣級培訓5000多人次。同時,蕪湖還規范了教師交流的機制,要求申請更高一級職稱的教師必須有在薄弱學校工作或支教一年以上的經歷。 “從根本上講,要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校際間教育資源的均衡。”這些年一直在關注均衡教育的安徽師范大學王守恒教授認為:蕪湖市推行均衡教育至少有幾個方面的成績,其一,大家不再為了分數擠重點中學的獨木橋,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課業負擔大大降低,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其二是教育公平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其三是在均衡教育的推動下,一些弱勢學校的生源和教育質量都得到了提升。 “但是,如何讓教育資源均衡,讓教育資源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化為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樣,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機會。還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王守恒說。 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金燕說:“推動均衡教育,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正視其每一階段的發展,以及不同地點、時段、背景下的差異性!更要認識到,均衡絕不是千校一面,而是突出自身教育特色的均衡!”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蕪湖市還面對著各種新的課題:如何讓更多人理解均衡教育的觀念;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讓新增城市人口也能享受到均衡教育的成果;隨著城市行政區域的不斷擴大,如何讓新城市與老城區教育接軌…… “均衡教育的實踐,仍然在路上!”陳旭東說。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