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6-25 11:57來源:中國期刊網 作者:朱永新 點擊: 183次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關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發展等知識的教授,讓學生懂得生命至高無上的美的價值,特別是要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同時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
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
![]() 本文為《生命課,系列叢書總序》,《生命課》系列叢書由袁衛星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關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發展等知識的教授,讓學生懂得生命至高無上的美的價值,特別是要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同時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應該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美的杰作,因而應該為自己擁有生命而自豪。盡管先天賦予我們不同的容貌與身材,我們誕生在不同的家庭與地區,但因為都是“人”,我們便無比偉大因而足以自豪!正是無數充滿個性的生命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富有生機、色彩斑斕。 生命教育,還要讓學生感受生命發展的流程,在成長中享受不同生命階段的美。20多年前有一部名為《晚霞消失的時候》的中篇小說,其中的主人公有這樣一段評論“人在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中,是有各種各樣的內容的。它們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價值都是同樣的珍貴和巨大幼年時父母的慈愛,童年時好奇心的滿足,少年時榮譽心的樹立,青年時愛情的熱戀,壯年時奮斗的激情,中年時成功的喜悅,老年時受到晚輩敬重的尊嚴,以及暮年時回顧全部人生毫無悔恨與羞愧的那種安詳而滿意的心情這一切,構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們都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歡樂,都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珍貴的回憶?!? 近幾年,媒體關于中小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報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觸目驚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讓孩子放棄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剝奪他人本不應被剝奪的生命。面對這些現象,教育者和專家往往從教育體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質培養等方面進行分析,這當然是對的,但我認為還不夠。我們還應該從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的教育太“直面現實”,有太多的社會陰暗面的“實況轉播”;或者在嚴酷的升學競爭中訓練孩子明天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謂“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及“讀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之類的“切身利益”誘導,還有各種暴力兇殺電影、電視、卡通漫畫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兒童精神的天空中沒有了追逐鳥兒的云彩,在少年心靈的原野上沒有了隨風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們的意識中,沒有了純真沒有了純正,沒有了童話沒有了夢想,沒有了對生命的一往情深的愛憐與呵護,以及對人生的一往情深的憧憬與向往;于是,小學生向同學的心臟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學生向母親的頭顱舉起了榔頭! 持刀殺人的孩子當然是極少數,但小小年紀便“看透了世界”,“看破了紅塵”因而變得冷酷起來,這樣的孩子應該說在現在是相當普遍的。本來應該是享受生命的年齡,卻表現出了對生命的令人震驚的麻木乃至蔑視!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拼命”,你還指望他能珍惜什么或者對自己對親人對周圍的人有什么起碼的責任感呢? 應當指出的是,生命教育在國際上方興未艾,正在或者即將成為一種潮流。在瑞典,老師會讓孩子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給他們講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為什么生命來之不易,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命之可貴。此外,小學生還被允許到醫院太平間與遺體接觸,同時被告知,一個人的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著什么,輕賤生命將會帶來什么后果…… 我所高興看到的是,袁衛星老師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實踐起步在國內基礎教育界是比較早的。在他的積極倡導下,我們新教育實驗的部分學校開辟了生命教育陳列室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開通了24小時生命求助熱線,組建了生命教育領導小組,確定了各個層面生命教育的實施要點,正在逐步形成生命教育資源庫;在他的努力推動下,這些學校的廣大教師通過學科滲透、主題教學、綜合實踐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保持身心健康,協助學生設計職業生涯,引導學生追求自我實現。用生命溫暖著生命用生命激活著生命,用生命滋潤著生命。 這幾年,我在全國各地倡導并推行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一切人,為了一切人的發展。我們主張以人的個體生命為本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的目標并實施教育。我們希望從知識的人本化和學習的人本化出發,引導教育圈中每一個人發展個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將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終把人“還原”為“人”,達到人的“自我實現”。袁衛星老師的生命教育正是由此確立并嘗試開展的。 袁衛星老師在為女兒寫的《生命課———一個父親的諄諄教誨》中這樣告訴他的孩子:“生命是一筆上帝給每個人放在銀行里的儲蓄,究竟它有多少?沒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點是真實的,我們都在一天天地消費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現了赤字。人的生命用減法,價值實現用加法。在這里,加法和減法之間并沒有恒等關系,也就是說,減去多少,并不意味著增加多少。在這里,昨天是使用過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券,只有今天才是現金,才可以使用?!? 通俗易懂的比方蘊含著深刻雋永的內涵,相信每一個孩子,不,包括家長讀了都會有深深的啟悟。我知道,袁衛星老師的語文教學也是別有特色的。他是一個敢于創新的人。他說“教育是一種喚醒”,“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學做人”;他把“感悟親情”、“善待生命”作為最重要的話題和學生討論,努力讓學生學會感動,讓學生學出意義,讓學生學有思想,讓學生學得快樂;他把“精神發展”作為交給學生的一門隱性課程;他把生命教育熔鑄到了他的語文教育中。我相信,在他的課堂里,肯定有許多孩子重新認識了他們自己的人生,有許多孩子流下過蘊涵復雜情感的淚水。 袁衛星老師班上一名自小受西方悲觀主義哲學影響甚深的學生在日記本中寫下了遺書性質的文字,被他及時發現后,他在課前30分鐘臨時取消原來的授課計劃,改上《善待生命》。他從臺灣一個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在與癌癥對抗的過程中截去了一條腿的9歲小女孩的詩《我還有一只腳》入手,將生命的韌性和彈性一一引來,最后鼓勵學生認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一堂課挽救了一個學生的生命。教育在線的網友、四川教育出版社常務副社長李曉翔女士由衷地感嘆“:這哪僅是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還給了孩子們有關生命、責任、愛……我想,他們一生都會記得的。一堂好課,一群好孩子,一個好老師!” 這些用心,不,是用生命上出的好課,如今就被收錄在《生命課———一位教師的教育手記》中。為了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生命教育的真諦,袁衛星老師還盛邀他的朋友———蘇州大學博士后王海燕女士、博士陳國安先生,以及我的博士生王明洲等志同道合者聯合編寫了《生命課———一名學生的必修課程》。這本書通過“自讀”“、討論”、“探究”、“體驗”等環節,以貼近生活實際的綜合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全新的、完整的、深刻的感知。他們試圖以課程的形式,讓學生對生命由敬畏而珍惜,進而通過對環境的積極的適應,達到人生的“盈滿”。在這門課程中,貫穿著哲學、心理學、成功學、教育學等多領域的知識,文字淺顯易懂,操作方便靈活,但蘊藉的道理是深刻的,可以視為一本全新的德育教材。 中共中央、國務院強調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載體,沒有生命,自然就無道德可言;從而也就可以說,不講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會落空,要改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個重要方面。可見,教育的起點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點。 生命教育,讓我們在紛紛擾擾的教育改革中聽到這樣一種聲音:迷路的孩子應當回家;教育,要從原點出發…… |